Python 类中定义的方法,例如 __init__ 方法或其他自定义方法,几乎总是将 self 作为第一个参数。self 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出现在那里?回想一下从类创建对象(实例)的过程。你可以从同一个类蓝图创建多个对象,每个对象都有一组自己的属性值。例如:class Dog: def __init__(self, name, breed): # 为这个特定狗的属性赋值 self.name = name self.breed = breed def describe(self): # 使用这个特定狗的名称和品种 print(f"This dog is named {self.name} and is a {self.breed}.") # 创建两个不同的 Dog 对象 dog1 = Dog("Buddy", "Golden Retriever") dog2 = Dog("Lucy", "Poodle")现在,假设你对这些对象中的一个调用 describe 方法:dog1.describe() # 输出:这条狗名叫 Buddy,是金毛寻回犬。 dog2.describe() # 输出:这条狗名叫 Lucy,是贵宾犬。当调用 dog1.describe() 时,describe 方法怎么知道它应该使用名称“Buddy”和品种“Golden Retriever”?同样地,当调用 dog2.describe() 时,它又怎么知道使用“Lucy”和“Poodle”呢?self 在这里发挥作用。当你像 my_object.my_method(arg1, arg2) 这样调用一个对象的方法时,Python 会自动将对象本身(在此例中是 my_object)作为第一个参数传递给该方法。按照惯例,方法定义中的这个第一个参数被命名为 self。因此,在 describe 方法定义中:def describe(self): print(f"This dog is named {self.name} and is a {self.breed}.")self 作为对调用该方法的特定实例(对象)的引用。当 dog1.describe() 运行时,self 指向 dog1 对象。因此,self.name 访问 dog1.name(“Buddy”),self.breed 访问 dog1.breed(“Golden Retriever”)。当 dog2.describe() 运行时,self 指向 dog2 对象。因此,self.name 访问 dog2.name(“Lucy”),self.breed 访问 dog2.breed(“Poodle”)。简单来说,self 让方法的代码能够访问它所处理的特定对象实例的属性和其他方法。你可以使用 self.attribute_name 来获取该特定对象的属性值,或者使用 self.method_name() 来调用该对象的另一个方法。为什么叫 self?尽管 self 在 Python 中不是保留关键字(例如 def、class 或 if),但它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约定。理论上,你可以将这个第一个参数命名为其他名称,例如 this_object 或 instance:# 理论上可行,但不推荐 class Cat: def __init__(this_cat, name): this_cat.name = name # 使用 'this_cat' 而不是 'self' def meow(this_cat): print(f"{this_cat.name} says Meow!") # 再次使用 'this_cat' my_cat = Cat("Whiskers") my_cat.meow() # 输出:Whiskers 说喵!然而,强烈不建议使用 self 以外的任何名称。遵循 self 的约定能让你的代码立即被其他 Python 开发者(以及你未来的自己!)识别和理解。这是定义实例方法时你应该始终遵循的规范做法。总而言之,self 是 Python 类中实例方法第一个参数的惯用名称。它代表实例(对象)本身,使得方法可以访问对象的特定属性并调用其其他方法。无论何时你在对象上调用方法,Python 都会自动将该实例作为这个第一个参数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