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导言已做好铺垫:单个智能体,即使是能沟通的,也需要结构化协调而非临时互动来解决复杂问题。工作流程在此发挥作用。工作流程为智能体协作提供指导,概述了达成更大目标所需的行动、决策和信息交换顺序。没有明确定义的工作流程,多智能体系统就有可能退化为低效、不可预测的个体集合。定义智能体工作流程工作流程在多智能体LLM系统中是多个智能体之间协调组织以完成特定目标的任务、操作和通信步骤的规范化序列。它是规定以下内容的蓝图:什么任务需要执行。谁(哪个智能体或智能体角色)负责每项任务。何时执行任务(顺序、并行、依赖)。如何在智能体之间传递信息和中间结果。想象构建一个复杂的软件应用。你不会只告诉一组开发者“把它构建出来”。相反,你会有一个项目计划、问题追踪、定义好的模块和集成点。类似地,智能体工作流程为复杂的AI系统提供了这种必要结构。它们将一组专业智能体转化为一个有凝聚力、以目标为导向的团队。智能体工作流程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了有效组织智能体协作,工作流程通常由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任务:它们是工作流程中的基本工作单元。任务是智能体执行的定义明确的操作。这可能包含:使用特定提示调用大型语言模型。使用外部工具(例如,搜索引擎API、代码解释器、数据库查询)。执行内部计算或数据转换。根据输入数据做出决定。 每个任务都将有定义的输入和预期输出,形成工作流程链中的环节。任务的粒度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决定;过细可能导致过多开销,而过粗则可能限制灵活性和并行性。智能体分配:工作流程中的每个任务通常分配给特定智能体或扮演特定角色的智能体。此分配使用系统中不同智能体可用的专业能力、知识和工具。例如,“数据分析智能体”可能被分配涉及统计计算的任务,而“报告生成智能体”则处理与结果格式化和呈现相关的任务。控制流:这定义了任务的执行顺序以及它们之间转换的逻辑。控制流机制包含:顺序执行:任务一个接一个地执行。并行执行:多个任务由不同智能体同时执行,这可以显著加快整个过程。条件分支:工作流程的路径根据先前任务的结果或外部条件改变。例如,如果“验证智能体”标记错误,工作流程可能循环返回到纠正步骤;否则,它继续。循环与迭代:某些任务序列可能会重复,直到满足特定条件(例如,文档的迭代优化)。数据流:这描述了信息(包含初始输入、中间结果和最终输出)如何在任务和智能体之间管理和传递。有效的数据流确保每个智能体拥有执行其分配任务所需的信息。这可能包含:将一个智能体的输出直接传递给下一个智能体作为输入。从多个智能体可访问的共享内存或知识库中存储和检索数据。在任务之间转换数据格式以确保兼容性。设计有效工作流程的原则设计高效的工作流程需要仔细考虑。以下是一些指导原则:目标明确与分解:从明确多智能体系统旨在达成的整体目标开始。然后,将这个高级目标分解为更小、可管理的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应可分配给一个智能体或一小群协作智能体。此处的技巧是找到合适的分解程度,以平衡复杂性和可管理性。任务与智能体专长匹配:发挥智能体的独特优势。设计工作流程,以便根据智能体的角色设定、内置知识和工具访问能力,将任务分配给最适合处理它们的智能体。这种匹配是实现高效率和输出质量的根本。明确的信息交换点:清楚定义智能体何时何地、如何交换信息。这包含指定消息或共享数据结构的格式和内容。智能体任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可减少歧义和集成问题。这通常涉及在工作流程环境中设计用于智能体间通信的特定数据架构或协议。模块化与可重用性:设计模块化且可能可在不同大型工作流程中重用的工作流程段或子工作流程。例如,一个常见的“信息检索和摘要”子工作流程可以整合到各种应用中。这可提升开发和维护效率。预期和处理变异性:大型语言模型输出本质上具有变异性。设计工作流程时应考虑到这一点。这可能包含:包含验证步骤,由一个智能体(甚至人类)检查另一个智能体的输出。为可能间歇性失败的任务实现重试机制。设计用于处理意外或不明确输出的分支。可追溯性与可观测性:确保工作流程执行可追溯。这意味着能够记录每一步的输入、输出和决策。良好的可观测性对调试、性能分析和理解系统行为非常重要。常见工作流程模式虽然特定工作流程会因应用而差异很大,但在组织智能体协作时,一些常见模式会显现。这些模式为讨论和设计智能体互动提供了词汇。digraph G { rankdir=TB; graph [fontname="Helvetica", fontsize=12, fontcolor="#343a40", bgcolor="#e9ecef", label="基本工作流程模式"]; node [style="filled,rounded", fontname="Helvetica", margin="0.2,0.1"]; edge [fontname="Helvetica", fontsize=10]; subgraph cluster_sequential { label="顺序"; style="rounded"; bgcolor="#dee2e6"; seq_start [label="输入", fillcolor="#a5d8ff", shape=ellipse]; seq_agent_a [label="智能体 A\n任务 1: 处理输入", fillcolor="#b2f2bb", shape=box]; seq_agent_b [label="智能体 B\n任务 2: 优化输出 A", fillcolor="#ffec99", shape=box]; seq_agent_c [label="智能体 C\n任务 3: 完成", fillcolor="#fcc2d7", shape=box]; seq_end [label="输出", fillcolor="#d0bfff", shape=ellipse]; seq_start -> seq_agent_a; seq_agent_a -> seq_agent_b [label="数据 A"]; seq_agent_b -> seq_agent_c [label="数据 B"]; seq_agent_c -> seq_end [label="最终数据"]; } subgraph cluster_parallel { label="并行"; style="rounded"; bgcolor="#dee2e6"; par_start [label="输入", fillcolor="#a5d8ff", shape=ellipse]; par_splitter [label="分离器", fillcolor="#ced4da", shape=diamond]; par_agent_x [label="智能体 X\n任务 X", fillcolor="#96f2d7", shape=box]; par_agent_y [label="智能体 Y\n任务 Y", fillcolor="#96f2d7", shape=box]; par_joiner [label="汇合器", fillcolor="#ced4da", shape=diamond]; par_end [label="输出", fillcolor="#d0bfff", shape=ellipse]; par_start -> par_splitter; par_splitter -> par_agent_x [label="子任务 X"]; par_splitter -> par_agent_y [label="子任务 Y"]; par_agent_x -> par_joiner [label="结果 X"]; par_agent_y -> par_joiner [label="结果 Y"]; par_joiner -> par_end; } subgraph cluster_conditional { label="条件"; style="rounded"; bgcolor="#dee2e6"; cond_start [label="输入", fillcolor="#a5d8ff", shape=ellipse]; cond_agent_initial [label="智能体初始\n初始任务", fillcolor="#b2f2bb", shape=box]; cond_decision [label="决策点", fillcolor="#fcc419", shape=diamond]; cond_agent_path1 [label="智能体路径1\n任务(例如,批准)", fillcolor="#8ce99a", shape=box]; cond_agent_path2 [label="智能体路径2\n任务(例如,修订)", fillcolor="#ffa8a8", shape=box]; cond_merge [label="合并/结束", fillcolor="#ced4da", shape=ellipse]; cond_start -> cond_agent_initial; cond_agent_initial -> cond_decision [label="初始输出"]; cond_decision -> cond_agent_path1 [label="条件满足"]; cond_decision -> cond_agent_path2 [label="条件不满足"]; cond_agent_path1 -> cond_merge; cond_agent_path2 -> cond_merge; } }该图说明了三种基本工作流程模式:顺序型,任务按线性顺序执行;并行型,多个任务或智能体同时运行;条件型,工作流程路径根据特定标准或智能体输出分叉。工作流程通常会结合这些模式。顺序工作流程:这是最简单的模式,任务按预定义顺序一个接一个地执行。一个智能体的输出直接成为下一个的输入。这适用于每个步骤严格依赖于前一步完成的过程。例如,“信息提取智能体”可能首先拉取数据,然后数据传递给“摘要智能体”,再由“格式化智能体”处理。并行工作流程:当任务可以独立执行时,并行执行可以显著提高效率。一个中央调度智能体可能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子问题,将每个子问题分配给不同智能体同时处理。完成后,它们的成果可以由另一个智能体汇聚。考虑一个市场研究任务,其中一个智能体分析竞争对手 A,另一个分析竞争对手 B,第三个分析市场趋势,所有这些都并行进行。条件工作流程(分支):这些工作流程包含决策点,执行路径可以改变。根据智能体的输出、系统状态或外部输入,工作流程可能分支到不同的任务序列。例如,如果“质量保证智能体”在生成文本中检测到错误,工作流程可能将文本路由回“修订智能体”;如果文本无错误,则继续到“分发智能体”。迭代/循环工作流程:有些问题需要迭代方法,其中一组任务重复执行直到达成期望成果或质量水平。这通常涉及反馈循环。例如,“设计智能体”提出一个解决方案,“评审智能体”评估它,然后“设计智能体”根据评审优化解决方案。这个循环重复直到评审满意。分层工作流程:在此模型中,“管理者”或“协调者”智能体监督几个“工作者”智能体的工作。“管理者”智能体分解任务,将其委托给合适的工作者,监控进度并合成结果。这种模式适用于组织具有明确职责划分的复杂项目。许多复杂的智能体系统将采用混合工作流程,结合这些模式以适应特定问题情境。例如,一个分层工作流程可能让工作智能体并行执行任务,并根据其输出进行条件分支。挑战与考量虽然强大,但设计和实现智能体协作的工作流程并非没有挑战:错误传播与处理:一个智能体出现错误或次优输出,可能会对工作流程中所有后续智能体产生负面影响。错误检测、处理和恢复机制很重要。这包含智能体发出失败信号、工作流程可能重试任务或分支到补偿路径的策略。依赖管理:复杂工作流程可能在任务之间有复杂的依赖关系。确保智能体在正确时间接收正确输入,以及工作流程一部分的改变正确地传播,需要仔细设计。状态管理:随着工作流程的推进,维护和追踪整体过程和单个任务的状态变得重要。这包含知道已完成什么、接下来是什么以及中间数据产品。这是下一节关于编排模型讨论的先导。灵活性与刚性:高度结构化的工作流程提供可预测性,但在出现意外情况时可能变得脆弱。更灵活或适应性强的工作流程可以更好地处理新情况,但可能更难设计、调试和管理。找到正确平衡很重要。成本与延迟:工作流程中的每一步,特别是涉及大型语言模型调用或复杂工具使用的步骤,都会产生成本和延迟。工作流程设计必须考虑这些因素,优化效率而不牺牲质量。这可能包含在更多、更小的大型语言模型调用与更少、更大的调用之间做出选择,或决定何时并行化值得其带来的额外开销。通过定义明确的工作流程组织智能体协作是构建有效多智能体LLM系统的重要一步。这些工作流程作为操作计划,使专业智能体团队能够配合运作。在后续章节中,我们将讨论编排这些工作流程的模型和技术,使它们得以实现并动态管理其执行。